学生访谈
  • Zhuang ZY (跨专业申请伦艺 平面传达设计 硕士)

    来源: 时间: 2017-06-09 06:21:48 关键词:

      

     

     

     

     

       

    这是一个努力、勇敢、温暖、善良的女孩。也许这些不都是最特别的优点,但是当这些优点组合在一起,仿佛刀剑开了刃,战士穿上了盔甲,充满了气场和力量。每一个用心,都会被所有在乎品质的人所珍视,正如Ziyue的每一步努力,跨专业申请到伦敦艺术大学3枚offer。很难得看见有如此认真在思考体验的青年,这么好的她,我们真心地想与你分享她的故事。

        
       

    Zhuang Zi

    iaia艺盟2016年学生

    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产品设计专业


    转专业申请伦敦艺术大学硕士,斩获平面方向3个offer。分别是:

    中央圣马丁 硕士 平面传达设计

    中央圣马丁 硕士 艺术与科学

    切尔西艺术学院 硕士 平面设计传达

     

            
             
             
             

    她说她喜欢狮子。她也像一头“倔强”的小狮子——

    她珍视“忠诚”。这种忠诚,是忠于梦想,忠于善意,忠于初心。这世界从来不缺聪明的人,缺乏的却是她这种忠诚的人;

    她是个勇敢的女孩。成熟稳重也孩子气,不是懵懂无知,也不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而是知道世界有多残酷,也依然笑对面对现实的真相。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与其看人故事,不如活出自己;

    她不懈怠,不服输,有着独立的灵魂。她无论面对再多困难,也要坚持到底。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从己,不从众,这难道不是我们最稀缺的品性么?

     

    每个申请国外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想做出属于自己风格,自己视角的作品集,可是殊不知一本好的作品集常常是熬尽脑汁“逼”出来的。除了要具有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新的理念、构想外,更要沉得住气,勇于接受、更要忍受思维在一段时期内的“痛苦折磨”。 这个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往往如一次徒步的长途旅行,即使咬牙坚持,也会累会疲倦。累到也许想凑合的做做应付下,或者想停下来短暂的休息一下。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倦怠都是难以避免的,尤其对于Ziyue来说,从产品设计转修平面视觉,不畏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是Ziyue的导师王老师却告诉我,她的作品集学习的过程是特别顺利、平稳、优秀的。大家都说她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完美的。可对于Ziyue自己来说,这也许不是完美,这也不叫优秀,这也许只是她寻找一种叫做舒服的学习感觉。不只为了一本作品集而学习,不将就不凑合。既然要学,就让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质量。 既然决定要做,就去采取行动,即使缓慢,和劳累,也好过得过且过的放弃和自我安慰的托词。

    在社会的语境里,“独特”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资产。对于申请伦敦艺术大学的所有申请者来说,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集都是独特的,反映着各自的喜好,甚至是关于艺术最深刻的一己之见。正如Ziyue的作品集,创作的核心就是对听力残障群体与正常人之间关系的解读,很难得看见有如此认真在思考体验的青年,呈现令人珍视的作品。这本作品集代表了她,对“表达自我”的渴望与对“获得他人理解”的渴望,代表了一代青年人对新的价值理念,以及自己的行为准则、良知观念和所珍视的品质进行探索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作品集,走进她:


    Q:关于作品集;你最喜欢哪个项目?你想通过这个作品表达什么?

     

     

     

     

    A:相对于其他人,我的作品集是个特殊的存在。我创作的核心是对听力残障群体与正常人之间关系的解读。作为一个听力残疾人,如何处理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关系一直是我最大的困惑。“对“表达自我”的渴望与对“获得他人理解”的渴望,不仅是贯穿我整个作品集的线索,也我是认识自己并建立自身的体系的方式。 

    其实每一个项目我都很喜欢,它们之间是紧密关联的。作品集的第一部分叫 Iimitaion Game,从我个人的视角为出发点进而探讨了听力残疾群体的生存境遇。我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无法感同身受,人们很难真正地理解作为一个听力残疾人所要经历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抗争,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耳模实验室,通过感官模拟的方式让听觉正常的人在交互中体验被剥夺声音的感觉,用设计的呈现去打破人们的成见,并因此换位思考,让他们能够直观地倾听这个群体的表达与诉求。(Imitation Game)

    第二部分则是对自身困境的探索。这是一个带有半自传性质的项目,在设计展示方面,我设计了一本叫做“ Un-Bearable Lightnessof being”的杂志,通过抽象化影像和具体叙事日记的结合,让观众介入到个体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中;另一部分则关注残缺身体与功能性机器的关系,通过借喻手法提出人与机器的对立,采用多元的媒介记录了如何在这个对立里完成消解的过程。

    其余部分则表达了一种极为个人的语感和思考,通过摄影、装置、产品以及印刷品、影像装置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我这个群体对理解和关怀。因为“个人境遇”与“社会认同”的拉锯、冲突,我不断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内吸收、释放不一样的信息,让我对自身的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虽然现在的我还没有办法完全地将这两个状态融为一体,但作品的原创性恰恰来­自于我对这些因素的个性演绎。做项目的过程就像与另一个空间里的自己对话,它刺激着我,我也引导着它,也算是彼此成全了。

     

    Q:面试时,面试官是怎么评价你的作品?你有什么面试经验可以分享吗?

    A:我一共参加了四场面试,其中CSM Graphic Communication Design是我参加的第一场面试,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当时是在北办进行的面试,面试官对我的作品很感兴趣,问的都是常规问题,但更多是关于我专业方向选择的质疑,因为我的作品呈现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视觉呈现,是个综合性很强的东西,因此她强烈建议我申请 CSM的Art and Science专业,她耐心给我介绍了课程的context和 structure并认为平面会限制我个人的design practice而Art and Science会给我无限的发展空间.。

    面试过程犹如坐过山车,当时面试官并没有当场给出offer,但她为我指明了一个更好的方向,让我尝试网申Graphic,把决定权交给course leader。之后我便紧张地投入到Graphic的网申准备中,我等网申的Skype面试通知等了一整个复活节假期,等到我都开始自我怀疑了面试通知才姗姗来迟。

    随后的Skype面试可能是我这半年经历过最紧张的半小时,面试官提出的问题很细致也很刁钻;印象深刻的是他问了我关于抽象图片和直接叙事的关系,以及我个人identity对于这种抽象性的处理,好在自己理解能力尚可,应付过来了。可能我现在说起来是轻描淡写的,但在当下我确实是经历了一番挣扎才回答出来,但我对自己的作品的理解是足够充分的,言之有物,也有自信去作批判性的表述。这可能就是extra point,是面试官最终给予肯定的关键。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英语水平、思维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我觉得面试官过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高层面的对话,里面有碰撞有火花,这也是为什么我强烈建议大家通过阅读充实自己。

     

    Q:你当时为什么选择来iaia艺盟来进行作品集培训?

    A:当时我是在网上看到发布的作品集讲宣会,非常具有吸引力,就决定来一趟观摩下。机缘巧合,当时男神冬正好也在。我跟他聊了几句后就觉得我们的vibe非常合得来,就是投缘,觉得相处起来会是个有意思的人。如果要给出个解释那一定是“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吧。

     

    Q:哈哈,那你怎么评价你的男神冬呢?

    A:超级感谢冬冬男神(捧心!),有句话送给冬冬,我想说我不一定是一匹千里马,但你一定是伯乐~ 同时也感谢Sean、姜老师、龚老师以及颠颠老师对我的帮助,以及各位出色的小伙伴们。尤其是冬冬很有远见地坚持让我做做听力的项目,不仅让我的作品变得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还要感激冬冬对我的肯定与信心,在作品集的选题上没有给我很大压力,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多是探讨性的对话,像是博弈。同样他也没有否定过我太多idea,几乎是放手让我遵从内心去发展自己的想法,最终的成果也是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Q: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现在在读的学弟学妹,或者正要开始准备作品集学习的同学?

    A:我认为关键在于要有主动性,主动去学习,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时刻保持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与敏感也同样重要。在作品的呈现上,可以进行多重领域的尝试,试着跳出舒适地带,而不仅仅局限于将自己身份定位在某一具体的专业方向;如果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设计和研究,很容易局限于一种思路,发挥才能的空间也会变得非常有限。如果时间宽裕最好能够扩大自己的阅读层面,从多方面去积累自己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艺术家的人文素养。一个人对事物的感知是很抽象的,但在阅读里却是相对具体而扎实的。每一部作品的成型,都是创作者之前所有的发生的总和,是一个又一个感知的叠加。无论在前期的调研还是概念的扩展,充足的知识面不仅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维上也更为敏锐,能够以纵深的角度去扩展自己的灵感。

    当然,选择正确的机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我在iaia艺盟的这段日子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过程,特别开心能在这样一个 BIG Family里与大家一起学习共处,我很喜欢这种良性的互助氛围,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切都是不设限的,你所有的想法和选择都没有边界,所有的忙碌都是出于纯粹的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这种自由对我来说非常难得可贵,我很珍惜也很感激。

     

     

     

    你所期望的生活,所规划的未来图景,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经历未来的一步步挑战。这是现实,不可否认,无法否认。每一个时刻,都要忘却你之前的任何成绩,而重新审视在当下及以后,怎么做方为最佳;人生也一样,每一步都要忘却之前的成绩,从零开始,保持100%的努力与学习。我们确定你知道自己想要的,并知道怎样得到。带上你不输任何人的决心,视强如虎,待刚以柔,我们期待着你闪闪发亮的精彩未来。

     

     

     

    作品集辅导及申请团队      


     

    • 学术主管 王冬冬(综合设计/视觉艺术)

    • 学术支撑 Sean LI(移动影像/纯艺术)

    • 项目助教 史老师(传达设计)

    • 项目助教 马老师(传达设计)

    • 艺术理论 姜老师(纯艺术)

    • 面试辅导 扈老师(广告学/公共关系)

    • 语言支持 苗老师(经济学/高级翻译)

    • 咨询顾问 龚老师

    • 申请顾问 白老师